瀏覽: 171,587

【微聲盼望】台灣人教會的使命在哪裡?

文/ 黃秋芳 採訪整理

  郭東緒牧師,在南加州富勒頓「喜信台灣基督長老教會」牧會了三十年。他感嘆時間過得太快,他還停留在年輕留學生稱呼「郭哥」的帥氣裡,直到最近抱了孫子才驚覺,稱呼他郭哥的人已是松年團契的會員了。

想幫助更多的人

  東緒是第五代基督徒,熟悉聖經故事,曾是主日學老師的頭痛人物。青少年時期是個夢想小子,天寬地闊地總想翻越教科書的高牆,令家人擔心不已。外公陳光輝牧師只好想辦法把他「關」在基督書院裡,期望他「好好讀書」,沒想到,他愛上「山地工作會」,週末就往山地跑,寒暑假去蘭嶼為孩子們辦營會,開始發現世上真的有人需要幫助。

  他開始感覺上帝的手在介入自己的生活,原本不愛讀書的他突然領悟到「助人須要資格,越高的資格可以幫助越多的人。」他想去日本深造,因此學了日文也通過鑑定;在日本等待入學期間,遇到宣教師Friesen牧師,他鼓勵東緒利用這四個月去美國學習英文。他們之間的一段對話,改變了東緒的選擇。他想當宣教師,因為窮人須要給他們麵包,但Friesen牧師卻說:「有了福音,窮人就會自己做麵包。」

從最小的工作做起

  這句話讓東緒思考很久,也決定去看看Friesen牧師在加拿大的母校(Prairie Bible Institute),後來申請入學。PBI是一所注重上帝話語、基督徒生活、和宣教使命的聖經學院。院長、校工、同仁一律同酬(都是上帝的僕人)。大家儉樸過日,凡事分享主的恩典,沒有貴賤、強弱之分。

  畢業後,東緒想去較落後國家當宣教師。他認定:「一本聖經、一個睡袋、教堂最後一排長椅是一生的床鋪。」卻遭到許多攔阻。當時他沒有教團可以支持,無路可走。後來得到學長陳腓力牧師的接納,從最小的工作開始做起,扶持小留學生,與年輕的家庭作朋友,穿梭在台灣人的移民潮中間。又與鄭隆保牧師搭配事奉,開拓、植堂,回鍋進修。再回到自己從小長大的「長老教會」事奉。

服事移民的鄉親

  八○年代,有一波台灣人向北美的移民潮,上帝就讓他們夫婦服事這段時間的鄉親。移民的生活是艱苦而寂寞的,特別是那些「跟著來的」年輕父母和青少年,他們要面對工作和學校,語言和文化的種種徬徨無助。在東緒牧師夫婦的勤於走訪下,他們來到教會;這是一個說著故鄉話,吃得到故鄉飲食的另一個家。於是福音傳開,得救的人漸漸加添在教會裡。

為主得人,培育神國精兵

  當時每年都帶著兩百多個孩子去露營,現在想起來,他驚嘆怎麼有那種勇氣和體力。上帝的憐憫,這些孩子可以跪下來呼求禱告,上帝親自引導並改變了這一批批孩子的生命。

  移民潮過了,這批孩子也逐漸老邁,他們的下一代在沒有苦難的安逸裡迷失了。東緒牧師說:「培植新一代的基督徒,是我們從不疲倦的事奉,當初自己上不了宣教的前線,卻培養了許多的小宣教師,他們的足跡遍布台灣、泰國、寮國、菲律賓,也進入中國做培訓事工。鄰國墨西哥每年還要下去幾次,為貧窮的人建造房屋,為殘障被棄的孤兒辦營會。不只是台灣子弟,亞裔的族群也漸漸加入。」

使命傳承與轉型

  去年,東緒牧師接下南加州台灣人長老教會聯合會的總幹事一職,他相信上帝有新的使命在他的身上。移民教會的轉型是一項很重要的工作;接納新一代牧者的胸懷需要培養;不能只說過去的光榮,未來台灣人的教會使命在哪裡?要如何在保留台灣的傳統和文化前提下,又能把移民融入主流的社會,是海外教會很重要的課題。他也深深期待,台灣教會不要忘記還有一群分居在海外各國的孩子們,並為他們禱告。他們身上流著台灣人的血,並會在需要的時刻為台灣發聲。

回文章總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