瀏覽: 261,516

【山居歲月】 莫聽,何妨,誰怕?

文/ 黃秋芳

  「莫聽穿林打葉聲,何妨吟嘯且徐行。竹杖芒鞋輕勝馬,誰怕?一蓑煙雨任平生!」這是蘇軾在沙湖道上遇雨而寫下的《定風波》,是一首文詞簡約又意韻豐厚的即興即景之詞。詞的後片更見瀟灑——「料峭春風吹酒醒,微冷,山頭斜照卻相迎。回首向來蕭瑟處,歸去,也無風雨也無晴!」

  文詞中處處可見蘇軾的灑脫、樂觀,但在這詼諧幽默的文字背後,蘊藏著多少坎坷的心酸事,還好他是文人,擅於借景書文,借文抒情。我挺喜歡「莫聽,何妨,誰怕」,似乎套用在許多事情上都很合適。莫聽「流言蜚語」,何妨「勇敢嘗試」,誰怕「挫折難關」……讀者若有興趣,或可玩玩套詞遊戲。

  生活中有太多穿林打葉的風風雨雨,而基督徒在風雨中卻能單單仰望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主,一路上不慌不忙的歌唱讚美。即便是竹杖一把,草鞋一雙,只要有主同行,就能見到山頭斜照相迎,誰怕?

  七月底,我們在颱風天仍勇往前行的花東之旅,也能深刻體會蘇軾詞中的心境。車窗外的穿林打葉聲不曾間斷,但車窗內的讚美詩歌,帶著我們平安前 進。太麻里的金崙溪畔有一間丹堤民宿,園區有一半的土地留做庭園造景,短短的草配上矮桌矮椅,矮燈矮石,從任何角度看,這片草都和背景的遠山相連結,視野 有無限延伸的錯覺。

  在優雅寧靜之外,有幾處設計引起我的好奇。於是,晚餐後,在微微風雨的月色下,我們和園主陳清朗長老有一段輕鬆的談話。入口處的黑色母陶甕對排 灣族有著重要意義,她代表地位、財富,也象徵部落的團結。母甕意味著以母親的愛乳養族民,甕口冒出一團團的白色煙霧,象徵白色乳汁的源源不絕。

  甕頸上戴著三串黃色琉璃珠是權貴與尊榮之珠。在排灣族的傳說裏,琉璃珠像是蜻蜓的眼睛那般澈明亮,亦代表樹上所結的美麗果子,是排灣族與山林共生的法則。炊煙是琉璃珠最重要的花紋,代表傍晚時家家戶戶都升起炊煙,大家不愁吃穿,生活無虞。

  千里始足下,高山起微丘,雖陳長老不說,我環視這園區的經營,仍能體會其中的辛苦。花如人,草如子,一歲一枯榮,若不是用心澆灌,怎得如此翠綠如新,在這僻靜的深山裏,不必言明,大小事,陳長老一家必然躬親。

  我抬頭遠眺山頭上的溫泉教會,突然發現:十字架的光和我腳下這片綠地是相連的,這地的十一收入歸給上帝,那麼……一股暖意突然湧上心頭,我開始為這片土地祝福,願恩惠慈愛與他們同在。

  我也在圍牆上雕刻著的排灣族禮俗中找到《定風波》裏的豁達,他們隱居山林,莫聽人間紛擾,何妨飲酒頌歌,與蟲鳥虺蛇和平共生,誰怕?他們是山的子民,用雙手墾植群山,用雙腳翻山越嶺,用胸膛抵擋風雨,一蓑煙雨任平生!

  法•羅埃斯特:「不管我們踩甚麼樣的高蹺,沒有自己的腳都是不行的。」西漢劉向:「耳聞之,不如目見之;目見之,不如足踐之。」我去了一趟山,徒增了許多愧疚,我在小露珠的容顏裏,看到自己靈魂裏有一股如霧如夢的傲氣,也將背負著更多「加強行動力」的教育使命回來。

  不是嗎?看看我們都會中的孩子。一隻小蟑螂可以讓一個孩子不顧一切的自三樓狂奔驚叫到一樓,最後非得老爸手拿一隻拖鞋,如臨大敵的走到三樓將牠碎屍萬段,還得抽上幾張面紙包裹擦拭才能平靜風浪。再看看,走幾步路就喊腳痠的大有人在。

  我曾驚訝於:一位國中女同學不會過馬路。後來一問,才發現很多孩子都不曾自己過馬路。我真擔心,這些到不了對街的孩子,他們要如何完成征服世界的夢想?沒打過赤腳,怎麼知道土地的溫度?我們教孩子長大後如何摘星,卻忘了教他們別被腳邊的稻草絆倒。

  沿著小路直上金針山,颱風天只能慢走徐行。沿路指示牌上的公里數忽多忽少,成了我們聊天的笑點。是我們早行了吧!金針花寥寥幾朵開,旁邊待放的苞兒已睡滿山野,似在等待起跑槍鳴時,要熱熱鬧鬧的染橘這整座山頭。

  途中的轉角遇到青山農場,場主也是個愛花愛草愛分享的隱士,颱風把他偌大的園區吹得東倒西歪,他也選擇莫聽穿林打葉聲,何妨,留在屋子裏不疾不徐的教年輕的遊客們摺紙鳶呢!一簑煙雨任平生罷了!誰怕?

  聖經裏舊約多處說「不要聽」,但新約更積極正面,直接說:要聽。路加福音九章卅五節:「有聲音從雲彩裏出來,說:『這是我的愛子,我所揀選的,你們要聽他。』」腓立比書一章十八節:「這有何妨呢?或是假意,或是真心,無論怎樣,基督究竟被傳開了,為此我就歡喜,並且還要歡喜。」至於誰怕?上帝直接告訴我們不要怕,當知我是神。耶穌也對門徒說:「是我,不要怕。」

  認識神是我們這一生最美的祝福,翻翻詩篇,你找到了多少祝福呢?

 

回文章總覽